近日Mary Meeker发布的2015年互联网趋势报告里有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
无独有偶,刚上市的手工艺品电商网站ETSY也在招股说明书里透露,他们82%的卖家都是兼职,且36%的人可以依靠这个平台的收入贴补家庭开支。而老牌编程众包网站oDesk(现改名upwork)在14年更是为平台上180个国家的930万名兼职程序员贡献了9亿美元的收入。
为什么在美国会有这么多劳动力愿意放弃稳定的收入和保险,从事自由职业?或许Clay Shirky在《认知盈余cognitive surplus》一书中的观点可以给我们带来答案。
“因为8小时工作制,人们每天会有8小时的自由支配时间。人类有消费(接受信息)、分享(传播信息)、创造(提供新信息)的需求。在以前人们只在电视机前进行消费,而如今,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分享和创造。如此多的盈余时间如果能够被利用,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宝贵财富。”
1) 城市人口密度暴涨以及频繁迁移,导致人们对他人产生了不信任,所以更多的人感觉到孤独。新的媒体形态的出现把个体思想从无产出价值的单向消费行为(如看电视)中解放出来,甚至弹幕都可以被看成认知盈余的一种雏形。
2) 一套实验标准和沟通准则(化学能够替代炼金术的重要原因)将众人的力量联合起来,oDesk 早期最引以为傲的能力,就是解决了如何鉴别程序员的技能水平和坐在家中电脑前兼职工作效率如何的问题。注意,能够将个体劳动水平的偏差尽量消除,是认知盈余能快速积累的重要前提,下面在e代驾的例子中我还会提及。
3) 人类天生喜欢互动、分享与合作(哪怕为此作出贡献、付出时间或金钱),这种天性在一个短期行动效果可具现化的组织内会被放大,如点评上的核心用户的口碑影响力大于专业的美食家,如鹿晗粉在代表明星做出慈善行为后得到的正向心理回馈。
那么,我们不妨也沙盘推演一下认知盈余在中国共享图谱中的未来是怎样的:
当然,除去公众价值和商业价值外,认知盈余同样可以在公民价值领域有所贡献,如TED演讲中提到的肯尼亚的Ushahidi平台(斯瓦西里语,意为“目击”或者“证明”),在07年肯尼亚争议性选举后的政治事件跟踪、监督和救灾方面的成绩有目共睹。而今天,Ushahidi已经变成全球最大的公共地域信息传播平台。
“为他人点亮一根蜡烛,你同样不会感到黑暗。”
Follow us on Wechat